一个文明之所以能永续发展,是因为它有敢于不惧压力保持本色的坚实;是因为它有善于吐故纳新、兼收并蓄的柔软,中华文明正是因为这种刚柔相济的韧性,才能在历史的历练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汉字历经六千年岁月,伴随着中华文明一同流传至今。殷商时期就有了很成熟的“甲骨文”。汉字演化至今,一直坚守着生动、直观的“象形”特点,发展出“六书造字法”,使得汉字保持着艺术表现与简单实用的平衡。近代,我们又推广汉语拼音作为辅助,促进了汉字的民间普及和国际化发展。既有坚守本真的独特性,又有不断演化的适应性,汉字这种韧性,使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为传承中华文明功不可没,“善莫大焉”。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在敞开怀抱迎接新思想的同时,也未曾抛弃自己的优秀文化。中国国画界诞生了如齐白石,徐悲鸿这样的新国画家。他们发扬国画原有的笔墨线条之美,加之以西方抽象、立体、光影、色彩的表现,造就了国画的现代发展。面对西方文263作文网Www.263y.Com化我们敢于接受,兼收并蓄;面对自己的文化,我们吐故纳新,这种韧性使中华文化承前启后,迈向未来。
同它的文字、绘画一样,中华文明在时代变革中不仅能够坚守自我、保持本色,也能勇于革新、不断改良,从而葆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刚柔并济的韧性,使得中华文明从未间断、永续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实力、文化软实力已经代替战争和武力,成为国家强大的象征。中华文明坚守着浓厚深远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同时,我们也吸收了世界的潮流与当下的流行,诞生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用新的手段新的形式,来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新浪潮。中华文明的这种既坚守传统又兼收并蓄的特质,让它保持着活力与生机,必将使中华文明走向新的巅峰。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凭借着韧性,筚路蓝缕、源远流长。如今,中华文明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还将会继续革新而不舍弃,包容但不妥协。中华文明将继续发扬这韧性,走向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