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季,为了激励高三学生冲刺复习,各地学校都会出现励志标语。近年来更是有“神标语”横空出世。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其贴近学生生活,“轻松”、“个性化”,也有人认为这些标语过分功利化,不可取。但隐藏背后的,其实是教育深深的悲哀与无奈。
顺势而生
当阶级固化逐步进入公众视野,不少家长开始为孩子担忧,怕其终生跳不出家庭出身的桎梏。迷茫之后,他们看到了高考,这条狭窄却通往优质资源的独木桥。于是乎,传销式的教育便得到家长的青睐。衡水中学之所以发展起来,与其贫困恶劣的地区环境是分不开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种能洗脑的标语自然而然地遍地开花。
无奈之选
有人指责其做法使学生成为应试机器,没有丝毫的创造力,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但这些学生除了读书还能做什么?他们出身贫寒,无力去学习“琴棋书画”,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唯一能做的、能拼过他们的就是分数。正如一位社会评论员所说,对于这些孩子,既然成不了老板,做一个优秀的员工也不失为一263作文网Www.263y.Com条光明的路。衡中人和千千万万的寒门学子除了甘愿被这些神标语洗脑外,又还能做何挣扎?
唯一的出路
对于这种教育功利化的现象,电影《Hi高考君》作出了很好的诠释。每年都有数百万的考生在最后的一百天里被反复捶打,准备接受最后的检验。应试教育固然有不可取之处,但它依然适用于当今中国。至少现在家境贫寒的学生仍有这条出路,如果有一天彻底推行精英教育,阶级的笼子便算是套得严实了。尽管电影所表达的主旨令人深感沉重,但这也是无法逃避且必需面对的现实。神标语出现的同时的确有将教育当做取款机的不合理之处,却也是家长在茫然无措之后的放手一搏,不成功便成仁,要么让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要么走向更高的塔尖。
记得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寒门再难出贵子,但他也指出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一定不能改变命运。神标语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社会问题,它所折射出的是无数家长对公平的渴求和广大学子对教育深深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