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历史,在这中华大地上未曾间断的书写了五千多年,伴随着其他文明的此消彼长,中华文明一直绵延至今。这便是中华文明韧性的最好体现。
文明的韧性正是一个文明中包容性与坚强特质的融合。
几千年,从炎黄时代的汉民族到金元清以及至今日,五十六个名族团结在一起。战乱与不同民族的统治并没有遏制中华文明的发展,反而使我们日益壮大。曾有位外国人说“不要试图去同化中国人,因为你会先被他们同化”,这所谓的“同化”不是洗脑式的强迫,而是潜移默化,让“外来者”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把自己融入其中。这便是所谓文明的韧性中柔的一面,如流水无形无声,随势而变,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
这种包容一切而不怕自己被别人同化的底气正来自我们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神话时代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遇险遇挫没有逃避,而是直面困难克服它。纵黄河多少次改道,多少次洪水泛滥,中华民族都不曾背离过母亲河,大水过后,仍顽强不屈,繁衍生息。历史上我们遭遇过的危263作文网Www.263y.Com亡之时,无论是古时天灾,战国乱世,还是晚清半殖民的“人祸”,关键时刻,中国人都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它们。这便是文明的韧性中“刚”的一面,自强不息。
我们的文明有韧性,那是因为,我们与其他古文明相比,更加相信先人的智慧和自己的双手,而非依赖他人。我们的文明博大,给了我们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力量的资本。
一个文明的韧性决不会被历史长河的潮水洗刷殆尽。今天的中国是面向世界的,在多种文明的交流中,中华文明的韧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以包容的胸怀和坚定的精神面对文明冲突,在交流中坚守独特自我同时,还要包容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像打铁花、扎草龙、琉璃瓦、油纸伞……这样的传统技艺已经濒临灭绝,我们深知这独特的技艺也是文明中的瑰宝,其独具文化特质的内核不应被时代洗刷掉。如今,“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的制作方向,无不激励着我们关注自己的文明,让这种独特的文明传承下去,这便是发扬新时代文明的韧性。
这份韧性,是我们面向未来挑战的底气。